宋代白玉魚蓮巾環 中國玉器的歷史悠久而漫長,在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和人文習俗,產生了許多帶有顯著時代特色的玉器。 這當中有一些古代玉器,由于距今時隔久遠且歷經改俗遷風,當初的實際功用已逐漸變得模糊,以致我們在收藏鑒賞和研究考證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紕謬和誤解。 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有許多被籠統冠以“玉佩飾”或“玉墜”名稱的中國古代玉器,事實上這種命名方式并非適合于所有玉器,至少從功能上來講非常有失嚴謹。并且對于一般參觀者而言,在領略古玉風采的同時,對玉器的真實功用卻始終不明就里一頭霧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白玉魚蓮墜 上圖這件精美的宋代玉器事實上并不應該叫“墜”,它準確的名字應該叫做“玉巾環”或者“玉屏花”,而其實際功能也并非佩戴之用。 巾環是縫綴在頭巾上的扣環,兩個一對,成對使用,其材質通常為金、銀、銅等金屬制成。 銅竹節紋巾環 玉質巾環的檔次則更為高級,屬于古代男士的奢侈品,當時的有產階級如果沒有一對漂亮的玉巾環,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水滸傳》里就描寫林沖:“頭戴一頂青紗抓角頭巾,腦后兩個白玉圈連環鬢環。”這里的所說的“鬢環”就是巾環。 白玉連珠紋巾環 作為在宋朝首都工作的基層軍官,林教頭打扮帥點確實沒毛病,巾環在這里也是一種社會身分的象征。 同樣在《水滸傳》里對普通社會吃瓜群眾石勇的描寫則是:“裹一頂豬嘴頭巾,腦后兩個太原府金不換紐絲銅環。” 明明是銅巾環,還要整個“金不換”的噱頭,說明石勇的社會地位就差點意思了。 各種銅巾環 由此可見巾環的使用在宋代非常流行,而且在之后的元、明時期也十分普及,后來在清朝統治時期由于發式的改變,巾環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顧名思義,巾環是需要配合頭巾來使用的。具體方法是在頭頂束髻,然后包一塊頭巾。宋人束發的頭巾有四根帶子,兩帶系于腦后,兩帶系于頭上,用于包裹頭發。而巾環則分別縫綴于頭巾之上,然后將繩帶從環扣里穿過系緊,就可以起到固定頭巾松緊的作用。 而頭巾的使用歷史就頗具淵源了,中國古代男子佩戴頭巾的習俗,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 漢樂府詩《陌上桑》中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這里的“帩頭”就是指古代男子包頭發的紗巾。 銅鎏金巾環 因此巾環一直是古代男性束發的實用飾品,到了宋代隨著頭巾的廣為普及,男子束頭巾成為了一種標準常服,所以巾環的使用也變得廣為流行。 現存于世的宋、元、明代的繪畫作品中,就可以見到大量束發包頭巾的古人形象。比較著名的有宋代繪畫四大家之一的劉松年所繪《中興四將圖》,其中的岳飛、韓世忠等四位南宋名將都是標準的束發幞頭造型。 中興四將圖(局部) 中興四將圖(局部)著綠衣者為岳飛。 而隨著宋代頭巾的流行,巾環的使用也更為普及,傳世的宋代繪畫作品同樣對當時普通群眾使用巾環有所描繪。 比如北宋蘇漢臣的《貨郞圖》就描繪的非常清楚,貨郎鬢角上方就縫綴有明顯的圓形巾環。 北宋蘇漢臣《貨郞圖》(局部) 元明時期巾環的使用同樣非常普遍。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計盛的《貨郎圖》同樣描繪了鬢上縫綴巾環的貨郎形象。 明代計盛《貨郎圖》(局部) 宋代巾環的佩戴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常見的縫綴鬢上兩側,而另一種則是分別縫綴腦后左右兩側。 1988年黑龍江阿城巨源鄉發掘的金代齊國王完顏晏墓中,就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金代服飾,尤其是齊國王與王妃所戴的圓頂頭巾和玉制巾環,完美詮釋了當時玉巾環的佩戴方式。 金代齊國王完顏晏頭巾和玉巾環 金代齊國王完顏晏頭巾和玉巾環 可以明顯看到,玉巾環縫綴于頭巾之上,而兩根系巾繩帶則分別穿過玉巾環上的孔洞系緊,從而起到固定和收緊頭巾的作用。 而齊國王妃的玉巾環則更能說明問題,它的佩戴方式明顯有別于當時男性的巾環用法,而是以一種特殊方式佩于女性頭巾之上,玉巾環的名稱也變成了“玉逍遙”。對此《金史》中曾有記載:“婦人......散綴玉鈿于上,謂之玉逍遙。” 齊國王妃的頭巾和縫綴其上的玉逍遙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宋至元明時期大量鏤雕玉飾的實際功用和使用方法。 今后當我們再次看到這些歷史時期的精美玉飾時,就不會再困惑于這些古玉的實際功用。 宋代雙鶴紋玉逍遙 玉巾環這種歷史悠久的古代頭飾,其造型和制作工藝均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尤其宋代以來的玉巾環,其選材精良,大多為優質的和田白玉制成,而且治玉工藝精美絕倫,反映出中國古代玉器極高的藝術水準,其中深厚的歷史人文元素,也為今天的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古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精美的實物佐證。 宋代白玉鳥銜花巾環 宋代玉雙鵝巾環 宋代玉魚藻紋巾環 宋代玉銜花孔雀巾環 宋代玉連珠花鳥紋巾環 宋代玉魚紋巾環 遼金時期春水玉巾環 宋代白玉魚蓮紋巾環 清宮舊藏宋代白玉巾環 (文章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