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益缺貨的瓷器市場上,流行“寧收精殘不收贗全”之說。
156.webp.jpg (209.1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2003年,在美國紐約朵爾拍賣公司(Doyle New York )舉行的"F. Gordon Morrill 所藏中國瓷器和貿易瓷專拍"中,一只有破損后經修補的元青花四海水云龍紋扁壺以583.15萬美元成交↓
157.webp.jpg (85.4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2007年北京的拍賣會上,有一件明代正統青花龍紋大缸,成交價達到了209萬元↓
158.webp.jpg (80.5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2014年9月,美國拍賣行估價15萬至25萬美元的清乾隆釉彩大瓶,其身上多處有小修,表面磨損和劃痕嚴重,尤其還少一只“耳朵”,但最終以2472.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2億元)成交,成為當年的三件億元瓷器之一
159.webp.jpg (83.2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2017年12月14日,比利時一小拍公司放大招,一件沒有頭頸的青花釉里紅大罐1600歐元起拍,最終235,000歐元落槌,超起拍價150倍↓
160.webp.jpg (206.0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以上殘器之所以能煥發“第二春”,除了器型獨特,或與孤品/珍品同款外,還因為它們經過匠人的巧妙修復,重新變成了整器(破碎的瓷片價格也許不足其百分之一)。
161.webp.jpg (34.1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世界最出名的殘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龍泉窯“螞蝗絆”
因此,若要**殘器,除了要保證器物本身有收藏價值外,修補工藝也是大有講究。
162.webp.jpg (148.8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現在許多專家都認同,瓷器修復時應采用中國最傳統的文物修復技法——石膏配補,而不再使用金漆工藝,更不會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主觀填補文物的紋飾和圖案。
163.jpg (34.5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相比專業領域的石膏配補,民間采用的“鋦”工藝,更受藏家的追捧。
164.webp.jpg (38.0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從前瓷器的玩賞家們,甚至專門收集鋦過的瓷器,鋦的釘越多也就越珍貴。
165.webp.jpg (165.1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對于珍貴的中國瓷器,日本以及歐美藏家即使不慎打破,也會把碎片拾起,用金屬釘修補牢固繼續使用。金屬釘修補后器物外壁留下明顯的修補釘扣甚至一度成為人們鑒賞的對象。 正所謂“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就是說的這個工藝。
166.webp.jpg (76.9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4 上傳
玩鋦器最早出現在明末,興于清中期,距今360多年,玩鋦器,講究的就是一個“玩”字。
167.webp.jpg (69.8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5 上傳
明清時代,有些人故意將品相完好的紫砂壺裝上豆子,再倒入水撐裂,然后鋦出特定的圖案來,以此來把玩。
168.webp.jpg (65.6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5 上傳
發展至今,鋦瓷技藝也增加了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元素,使鋦瓷技藝變得更為靈活和美妙。
169.webp.jpg (68.3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5 上傳
170.webp.jpg (47.6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35 上傳
當鋦子在器物上成為裝飾,與器物融為一體的時候,別有一番韻味.
圖文來源網絡,更多收藏內容,請關注伯品海淘。
100535x00940z3yxkx3o30.jpg.thumb.jpg (28.2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0-4-29 08:42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