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畫畫的老馮2022 于 2022-11-13 20:11 編輯
1 ]4 _# X7 ^" H! D, F' x
; t& T) V% B6 G) T+ L: P% S 實際上,我學習“齊家文化”文獻資料已經不少時間了。在完成禮縣的項目前,我已經著手了,但是非常慚愧,雖然對于齊家的器物上手了一些,文字圖片資料也翻了不少,也有朋友指點、討論,但是自己的論文、項目研究都沒成形,感覺沒摸到門路,學習內容有些亂。什么草根紋、堿皮,什么砣鉆管鉆,還有各種圈內的八卦倒是了解了一點。“齊家文化”是門大學問,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所以只能漫談式的說說自己查出來的歷史,談談自己的認識,談談對地域文化的崇敬,如有不妥,請各位批評。 為什么想研究“齊家文化”? 第一,離得近。開車去臨夏廣河齊家坪、齊家文化博物館、臨夏博物館也就一個多小時,去甘肅省博、蘭州市博也就20分鐘; ' x% Q9 h+ \. a( c8 }0 m
**圖片_20221107075909.jpg (1.7 MB, 下載次數: 46)
下載附件
2022-11-13 19:56 上傳
7 O$ c/ B/ \* w
**圖片_20221107075915.jpg (2.15 M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2022-11-13 19:56 上傳
" b9 m R% u0 c
**圖片_20221107075921.jpg (1.54 MB, 下載次數: 48)
下載附件
2022-11-13 19:57 上傳
0 D% ]6 E7 ^2 u" C5 P
第二,周圍收藏齊家器物的朋友多,各種群里經常都在討論“齊家文化”的各種器物,民間收藏與官方收藏相爭已久; 第三,以前官方對“齊家文化”的重視度相對低,研究成果相對少。這個也沒辦法,甘肅的文物太豐富了,莫高窟、嘉峪關、麥積山、馬踏飛燕、仰韶人頭瓶、馬家窯彩陶、魏晉畫像磚等等,一般數10個代表也不會數到“齊家文化”。據說以前有研討會上鬧過笑話,與會代表把“齊家文化”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齊家”混同了。專家的認知有局限,這是正常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以前學界大圈子里對“齊家文化”的認知度是有限的。 第四,好多人說“齊家是個筐,啥都往里裝”,因為“齊家文化”的文化特征是繼承、交流和創新,所以有意思、比較怪的器物多,雖然整體比較“素”,不夠花哨,但是這正是我喜歡的點。 R) q9 s' c& y, K: n5 a. C
**圖片_20221107075844.jpg (669.23 KB, 下載次數: 42)
下載附件
2022-11-13 20:09 上傳
本來我想看看能不能寫論文或者做個項目的前期研究,然后開始翻閱各種資料,從齊家玉器、石器、陶器到陶器上的紋飾,從文字到實物,從材質到溯源,研究的結果是先做出了一套“齊家文化”題材連環畫的草圖,一共10張,用油畫和連環畫講講“齊家文化”的故事,打算后面有空了就畫出來。上素描課時,畫了一張齊家文化帶柄素陶盉,這是廣河齊家博物館的館藏品,請大家欣賞。 ! C% {1 V6 T u' A5 z/ m
**圖片_20221107084805.jpg (1.47 MB, 下載次數: 59)
下載附件
2022-11-13 19:59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