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在线视频精品一区-在线视频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视频免费-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盛世收藏網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樓主: hpj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信的佛教--圣嚴法師著述。(轉)

[復制鏈接]
41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54:57 | 只看該作者
大千世界怎么講

佛經中說,一個日月系,為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為日月環繞的中心,也就是說,一個須彌山,即是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的問題,至今仍是佛教學中的謎,一些開明的看法(如日本學者),說是出于印度古老的傳說,佛陀在世時,僅是假用傳說來闡明佛法,傳說中的須彌山的或有或無,不是佛陀所要闡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須彌山的傳說而闡明覺世濟民的佛法。這是很可取的,但是,若要說到佛教的世界觀,那又非要說到須彌山不可。須彌究竟何在?筆者不敢否定,但也無從肯定,在我們尚未究明真相之前,存疑是比較安全的態度,所以我想把須彌山的問題,暫且擱置一邊。(注九)

  小世界的范圍,既是一個日月系,那該是指的太陽系或恒星系了,因為每一恒星,均有若干的衛星,恒星都是日,衛星都是月。對太陽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衛星也是月。

  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圍,是由一個須彌山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圍,到達色界的光凈天。

  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圍,到達色界的光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進千倍為中千,再由中千累進千倍,一共經過三次千數的累進而成,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統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個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無量無數,大梵天王也有無量無數。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總稱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為一佛的化區,釋迦稱為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們所處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單位而已,釋迦為了普化他的化區所以要用千百億化身,才能應化周全,雖化千百億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個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見,佛教的世界觀,該是多么的廣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學的觀點了。

  注九:世界觀參閱佛祖統紀卷三十一‘世界名體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56:05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是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僅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實踐,那只算是種了一些將來成佛的善根種子,但卻很難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實踐。最主要的有四大專案,那就是:信、戒、定、慧。

  沒有信仰心,根本尚未進入佛門,所以,信心是學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寶,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內容很廣,一般的要求,能夠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至菩薩戒當然是最好的事。戒對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戰場的防御工事對于戍守士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沒有佛教徒的氣質;如不持戒而修禪定,也會落入魔境。

  禪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共同著重的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國道教的吐納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禱,也都是禪定工夫的一種。禪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能體察到宗教價值的崇高偉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輕利安樂──絕非五欲之樂能夠相比。一旦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會加倍地上升,再要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禪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獨有的,佛教獨有的是指導禪定并脫落禪定之貪著的智慧,因為,禪定雖是不受外境動搖的內證工夫,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禪悅之樂而不思離開禪定了。像這一類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識便生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下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都是三界之內色界及無色界的天境,天的壽命雖長,卻未解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禪定當作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國的禪宗,雖然以禪為宗,卻是重開悟而不重禪定。悟,就是智慧的開發,唯有開發了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事實上,有關修持的問題,最好是親近大善知識,才能摸著門路,本文不能詳加介紹,只能略舉如上的大概而已。讀者如有興趣,不妨參閱另一篇拙作‘怎樣修持解脫道’。(按:此文今收于‘學佛知津’一書中──本社出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56:51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并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練,砂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別: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苦是指以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魚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的身心,協助他人(眾生)解脫。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認為佛教不主張苦行,認為佛教是主張苦樂中和的中道行者。當然,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體調養復原之后(增含增上品之八)。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佛陀放棄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卻又強調理性的苦行。尋求自我解脫是小乘的苦行,協助他人(眾生)解脫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長阿含經卷八中,有著這樣的敘述:

  佛對尼俱陀梵志說:‘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像這樣的苦行,佛陀是極端反對的,因為那是除了自討苦吃就毫無意義,既不能修身養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談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訴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聞他正義,歡喜印可…;…;不自稱譽,不毀他人…;…;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精勤不忘,好習禪定,多修智慧…;…;不為貢高我慢自大…;…;常懷信義,修反復行,能持凈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為伴黨,積善不已…;…;不懷憎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不信因果為邪見),亦無邊見(不是中道,便是邊見:相信靈魂永恒不變,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我們讀了這一節佛教的苦行法門,該會感到無限的親切,它的內容,無非是持戒、禪定、智慧等的解脫法,但也正是人間世的處世法。但這尚是屬于理性的求解脫的法門。到了大乘經中,更加鼓勵我們去大施大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了,為了救濟眾生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發愿生生世世救濟眾生而犧牲自己,乃至做到‘三千大千世界,無一微塵,不是菩薩舍身命處。’像這樣的菩薩行,能說不是大苦行嗎?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須檢束身心,刻苦自勵,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精勤于道業的修持,努力于事業的發展,貢獻于大眾的公益──發大愿心,為全體人類義務勞役,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乃至犧牲自己而救濟他人,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煙火食,不過人的生活,而以顯異出奇作標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57:45 | 只看該作者
六根清凈怎么講

‘六根清凈’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凈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凈’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凈?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凈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范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于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么,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么,為什么要稱為六根清凈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于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嗔,貪與嗔,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嗔、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凈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凈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凈,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凈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

  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么,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凈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凈。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凈,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為了便于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凈的目的,便在斷絕并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58:29 | 只看該作者
四大皆空怎么講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于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于此而膠著于此,那么,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屬于地大,海洋河川屬于水大,陽光炎熱屬于火大,空間氣流屬于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于地大,血液分泌屬于水大,體溫屬于火大,呼吸屬于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于地大,濕潤屬于水大,溫暖屬于火大,流動屬于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于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于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于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于物質界,后四屬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關于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為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于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僅不是唯物論者,倒是唯識論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59:12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的確,我國有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見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地所謂‘敦倫’,他們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于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于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準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為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寧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也不并強制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說:

  ‘假令出家,于父母處,應須供給。’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復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后為大’的結果罷!

  至于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后為大’的人們所能了解。佛教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眾生,等于孝敬父母。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于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稱為慶生,或稱為祝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于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為自己慶生。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布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否則大張筵席而造成雞鴨豬羊等的殺劫,那不是祝壽而是折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0:03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重男輕女的嗎

在上座部的南傳佛教,由于特別重視比丘的身分,無形中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因為佛陀對比丘們常常告誡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

  其實,佛陀的本懷未必重男輕女,因為色欲是屬于男女雙方的,對男眾說女色可厭,對女眾說,男色豈不也是可厭?

  所以,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須轉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羅漢、成菩薩,根本是沒有男女差別的。比如觀音常現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氣質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薩精神,佛也常說‘以慈悲為女’。女人所缺少的是強勁勇猛的魄力,故在佛經中以為女人不能做統治四天下的轉輪圣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發表于 2014-2-20 18:00:08 | 只看該作者
[rose][rose][rose][rose][rose][ros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0:57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不。佛教決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對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將無以為生。

  相反地,佛陀卻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經,就是一部指導在家生活的經典,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子女對父母要報恩要孝順,父母對子女要教養要婚配;弟子對師長要供養要恭敬,師長對弟子要盡心教導,要代選擇明師善友;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要誠實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給養服飾飲食、要憐念、要親親;主人對仆從要給食要體恤,仆從對主人要服從要盡職;親族鄰友對待親族鄰友,都應互相敬愛、互相濟助、互以赤誠相待、互以善言規勉;在家人對待出家人要恭敬設座、要布施供養,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學善(以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經文)。此外,不妨參閱另一篇拙作怎樣做一個居士。(按:此文今收于‘學佛知津’一書中──本社出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1:43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異教’Heathenism原是猶太人及基督教給異民族的鄙夷之稱,我們借用代替‘外道’,但不作鄙夷想。

  佛教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教沒有這種種族歧視或宗教歧視。宗教信仰雖與家庭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婚姻又是組成家庭的基礎,但對一個佛教徒而言,并不要求首先改變了對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結婚。但是,一個正信而有修養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婦生活中,促成對方來改信佛教。

  這在佛教的經典中,是有根據的。曾有一個佛教徒的妹妹,嫁給了倮體外道的信徒室利笈多,那個倮體外道的信徒最初極端地反佛乃至害佛,最后終于唾棄了倮體外道而皈依了佛教(根本目得伽卷七卷八)。另有佛的信女須摩提,也嫁給了外道的信徒,感化了外道的信徒。(增一阿含卷二二須陀品之三)

  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四攝法的‘同事’的原則之下,不但不要求配偶的對方首先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對方的宗教信仰,結婚之后再來潛移默化,轉變對方的宗教信仰。這就是先使自己同于他,再使他來同于己。

  當然,婚姻是終身的大事,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一個初機信佛的佛教徒,不必利用婚姻作為傳教的手段而致造成不幸的后果。所以,婚姻的主要條件,不應該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彼此之間的情投意合。

  因此,如果沒有把握感化對方,最好選擇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組成佛化的家庭,否則,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導致婚姻的悲劇,那是很不幸的。

  再說,組成佛教化的家庭,雖是佛教徒的應有責任,萬一由于配偶的信仰不同而堅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時之間又無法改變他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容忍,應該能使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沒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下,應當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教堂(寺院)是教堂(寺院),家庭是家庭。因為,佛教本來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化的宗教。佛陀不障礙他人信仰外道,佛陀不反對他人供養外道,乃至要對弟子說:‘汝當隨力供養于彼。’(中阿含三二.一三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2:29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徒必須實行佛化婚禮嗎

佛化婚禮,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確的根據。所以,佛教并不強調佛化婚禮的重要性,凡是公開的婚姻,都會受到佛教的認可。佛教嚴禁私通,私通在佛教稱為邪淫,是犯罪的行為。

  至于佛化婚禮,在佛化家庭的建設上說,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禮的舉行,已經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的弟子,自從結婚之后,他們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謂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寶并且實踐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個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個和樂慈愛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應該舉行佛化婚禮,并且鼓勵親友們舉行佛化婚禮。

  因為佛化婚禮在佛典中沒有明確的根據,對于婚禮的儀節,迄今尚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主要的儀節,應該是皈依三寶及宣誓相敬相愛,在三寶的光照之下,結為夫婦,以愛情相助,以道情相勉。

  根據比丘戒的規定,出家人不得作婚姻的介紹人。但是,既沒有說出家人不能作證婚人,也沒有說出家人可以作證婚人。若以解脫道的觀點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證婚人。若以菩薩道的觀點衡量,為了佛化社會的理由,出家菩薩為人證婚,當可視為接引的方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3:16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離婚的問題,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確的根據。不過,佛教主張婚姻的美滿及婚姻的責任,既然結為夫婦,結婚之后,應該相親相愛,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盡各的責任,佛教嚴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數是由夫婦之間的不能互守貞節,夫妻之間既然都能堅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張破鏡重圓;所以,佛陀雖不許比丘弟子們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許可比丘們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離別,還和合’(四分律卷三)。因為,男女的離婚,對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響,尤其對于兒女的撫育,更要負起道德上的責任。根據這一論點而言,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不過,佛經中也沒有說離婚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萬一由于感情的沖突,趣味的不投,乃至是出于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離婚的,如果是為了滿足情欲的理由而離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許可的,故也是罪惡的。因為,夫妻的離異,最倒楣的是他們無辜的兒女。

  在中國的古俗,男子喪妻可以再娶,稱為續弦,以為那是道德的,如果女子喪夫,唯有守寡終身才是值得表揚的美德,這種‘貞操’的觀念,實在是由于輕女重男的習尚而來。在印度,并不如此,以印度教的科多馬法典而言,主張丈夫他往六年而仍不得其音訊者,妻即可與其他男子通。佛經中的俗人出家時,必先舍其妻子,任妻自由,所以,失去丈夫的女子改嫁,在佛教是允許的,也是道德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3:54 | 只看該作者
佛教以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佛教不承認基督教所說的‘原罪’,所以也不以為嬰兒的罪惡性,如果嬰兒有罪,那是他們在過去生中的行為造作,薰附于他們的生命主體──八識田中,佛教稱之為‘業’。所以,嬰兒不會由于出生的理由而繼承了人類的‘原罪’。

  嬰兒期間,尚沒有自我判別的能力,信仰佛教的皈依儀式,必須是出于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則便不算皈依。佛教主張,七歲以上的兒童才可以出家,準此而言,皈依三寶的儀式,也該到七歲以上并且已有自我判別的意志之時,才可以舉行。

  不過,佛教深信功德的回向作用,所以佛教鼓勵大家在嬰兒出生的前后,以及為了慶祝嬰兒的滿月及周歲等時節,應該齋僧布施或念佛誦經,為嬰兒的福壽智慧而祈禱。(例如增含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4:38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反對節制生育嗎

這在佛教界中,尚是一個未經討論的問題。根據佛教的基本原則來說,只要不犯墮胎殺生戒,節制生育是不必反對的,為了子女的教養及生活的負擔,節制生育是道德的。

  正因為佛教嚴禁墮胎,佛教以墮胎與殺人同罪,不論被墮的胎兒已經成形,或尚未成形,凡是墮胎,便犯殺人罪。所以佛教反對以墮胎作為節制生育的手段。

  因此,應當考察節制生育的技術問題。

  佛教相信:中陰身(從死后到生前階段中的靈體)的進入母胎,是在父母和合的當時,見了父母和合的情態,便起顛倒想──愛父的入胎則為女嬰,愛母的入胎則為男嬰,并且執取父親射出的精子及母親的卵子為‘我’。比照‘發生學’來推想,這個‘我’的觀念,應該是在精子進入卵子之時才起作用,才是受孕,未必就是父母性交的當時。若今日的人工受孕,也不合這一解釋,故此僅作因緣的方便說明。

  那么,如要節制生育,所應處理的階段,須在精子尚未進入卵子之前,否則即成墮胎的殺人罪。房事之前,先服避孕的藥物,或先在陰道或子宮內安置避孕具及藥物,使精子接觸不到卵子,或使精卵失去效能,這可能是道德的,但是確切地有把握不是殺死已經受孕的胎質才行,否則如果沒有更安全的方法,最好不要節制生育,若想節制生育,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也是佛教最贊成的一個辦法──節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5:24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眾生、國家、三寶,稱為四恩,孝養父母、廣度眾生、愛護國家、恭敬三寶,不是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為了報恩的動機。所以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意識。

  佛陀釋迦世尊,成道之后,經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國迦毗羅衛,但當他晚年時代,舍衛國的青年國君琉璃大王,為了報復迦毗羅衛國在他少年時代給他的侮辱,便發動大軍,誓言消滅迦毗羅衛的釋迦種族。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個人在琉璃王的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樹之下,任由烈日曝曬。琉璃王見了便問佛陀,何以不坐在有葉的樹蔭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親族之蔭故勝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

  就這樣,琉璃王進軍了三次,三次都見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這是釋迦族的共業,也是無法挽救的定業,雖然同情與惋惜,也是愛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進軍時,佛陀才放棄了挽救故國厄運的努力。

  在中國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師出國之后,曾為中國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雖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國的懷抱;法顯大師在錫蘭時,有人供養他一面中國的白絹扇子,他在異地見到了祖國的東西,竟然激動得‘淚下滿目’,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實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因為國庫的財政貧乏,就有神會大師出來,幫助郭子儀,大事籌募,以‘香火錢’所得,接濟當時的軍需,終于平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洪武,推勫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漢人的政權,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誰也知道,明太祖不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時代出過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師,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對國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許多的貢獻。

  當然,若從佛教的理想社會而言,佛教決不是偏狹的帝國主義者,而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乃至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因為他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的眾生。可是,民族主義乃是達到一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若要達成這一目的,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6:18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徒能夠參加軍政工作嗎

佛教,不是一個政治性的宗教,所以佛教徒們,不會有政治的欲望。

  但是,政治的原則是治理眾人的事,佛教徒既然也是眾人之一,自亦不能脫離了政治而生活。

  政治,應該分為政權和治權,政權屬于人民,治權屬于政府。佛教徒,至少應該享有政權的權利,比如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等,佛教徒是必須參加的。近代中國高僧太虛大師,曾主張‘問政不干政’,這是值得重視的。僧尼的職責是修行與弘化,直接從事于治權的掌握與執行,那是不應該的;對于政權的過問,乃是切身利害的問題,所以是應該的。根據這個原則,僧尼當可參加各級代議士的投票與候選,以期能將佛教徒的意見貢獻給國家的建設。否則的話,即使佛教徒的權益,也將被人忽視了。這在釋迦世尊的當時,也常以寶貴的意見,貢獻給國王與大臣。當然,如果是為了急求出離三界而出家的人,縱然是政權的權利也可放棄,無奈在今后的社會卻又必是‘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的局面!

  至于在家的佛教徒們,從事軍政的實際工作,乃是應當的。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熱忱的在家佛教徒,應當要向各方面的各階層去貢獻出自己。

  不過,根據佛制的戒律,僧尼可向軍人說法,但絕對不可參加軍中工作,如果國法強制僧尼入營,那便等于勒令僧尼返俗!目前我國政府的兵役法令,對于佛教的僧人,尚無通融的規定。這是由于中國佛教徒的不自爭氣,雖有一個教會,內部缺少組織,僧人不限資格,對于政府也不提出明確的計劃與懇切的要求。這個問題在泰國,早已不是問題,他們有一套非常優良的法令,僧人不服兵役,也不能利用僧人的身分來逃避兵役。在美國,耶和華見證派的基督徒,要求免除服兵役,教友派的基督徒,也反對服兵役,現在他們都已獲得了兵役法的保護,而以軍中牧師及有全國重要性的平民服務,來代替兵役。(世界書局出版的美國的宗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7:01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嗎

從佛教的本質上說,從佛教的史實上說,佛教確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愛好和平的宗教。

  佛教主張慈悲主義,能給予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之樂稱為慈,能拔濟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之苦稱為悲,在慈悲主義的實踐下,不會見到可鎮可恨的人,只有見到可憐可憫的人。所以,在佛教徒的觀念中,戰爭是最最殘忍的事,寧可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貢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感化強暴,來贏取和平,也不愿以牙還牙以暴抑暴地從事戰爭。在佛教史上,佛教徒們常常遭受到異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從容殉教,從未有過暴力的反抗。比如佛陀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受到舍衛國琉璃王的侵滅之時,當時迦毗羅衛的統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訶男,是虔誠的佛教徒。以當時釋迦族人的武功來說,不但可以抵抗一陣,根本可以打敗琉璃王的,但他們不愿流了他人的血,他們沒有抵抗,便把城門打開,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釋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釋迦族人的生命。在這情形之下,摩訶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讓他潛到水底去,當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釋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逃走的釋迦族人集體屠殺。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訶男潛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來了,看看釋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發現摩訶男把頭發系緊在水底的樹根上,早已淹死了。為了所信的宗教,為了守持不殺生的和平主義,釋迦族人寧可投降被殺;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訶男寧可自沉水底而壯烈地犧牲。終于也大大地感動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殺計劃(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這則故事,很可以說明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

  雖然,在佛經之中,也有說到以金剛怒目的精神,摧毀邪魔惡怪的勢力,但那畢竟是屬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現象界的實力表現。

  不過,菩薩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的根性及各種環境的需要,化現的姿態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華嚴經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之中,就有從事于烽火戰爭及嚴刑峻法的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中,也現有大將軍身。在瑜伽菩薩戒本之中也說,菩薩如果見有惡賊為了貪劫財物而要殺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殺已證圣果的大小乘圣人,菩薩為了不使那個殺人者因了殺死多人或圣人而墮無間地獄,寧可自己先把他殺了,讓自己墮地獄──這種出于悲憫之心而非出于貪心及嗔心的殺人,佛教是許可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7:50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問題,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究竟那一個的主張較對?大致上,后人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因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統思想。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佛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主張佛教性善論的根據。

  事實上,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也可說是性惡論,佛教的本質,卻是既不屬于性善論,也不屬于性惡論。

  眾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論;眾生皆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是性惡論。因為,性善論者可以防惡而還歸于善,性惡論者則可以去惡而成其善;兩者觀點不同,目的卻是一樣。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適其所適。

  若從根本上說,儒家的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好,他們都是僅僅討論當下一生的本性問題,說性本善與性本惡,是從哇哇墮地時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惡行為──業,他們沒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惡行為,他們也無從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價值,所以說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轉變,所以說性惡,其實,他們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從這一點上說,佛教既非性善論,也非性惡論。因為,佛教看眾生,是從無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終的目的達成──成佛,從當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論斷善惡;在眾生來說,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根本就是難兄難弟,分割不開,有佛性的時候,就已有了無明,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生死,是無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從無明開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對,是惡,也是不對。若從當下的一生而言,善與惡,理性與物性,乃是與生俱來,投于善則善,投于惡則惡。(注十)

  照這么說來,佛教是同于揚雄的善惡混合論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張:無明煩惱,是可以逐漸降伏而分分斷除的,無明斷盡了佛性也就圓成了,這就叫做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煩惱是惡,佛性是善;一旦證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沒有善惡可言。善惡問題,僅是世間法中的觀念,出世法中,乃是無善無惡的。善別于惡,有善必有惡,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講惡,也不講善。其實善惡問題,縱是世間法中,也是沒有絕對的,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藥可以救人也可能殺人一樣。因此,圣位的佛菩薩,他們本身固然沒有善惡可言,他們看眾生也沒有善惡的區別,唯有如此,才能怨親平等而來普度眾生。善與惡,不過是凡夫眾生的自我執著而已。但這也不同于公孫子的無善無惡,因為在現實世間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沒有善惡,出世之后,才沒法加上善惡的名目。

  正因為佛教的善惡觀念,是沒有永恒性的,是要徹底廢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給佛教加上一個關于人性的甚么論,那就只好勉強地叫做善惡解脫論吧。

  注十:佛祖統紀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冊三三六頁)司馬君實注揚雄之性善惡混,亦謂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8:42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因為,佛法雖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站在佛的立場看佛法,法法可通涅槃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場,那就各有各的專長的法門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各有他們的伴侶(雜阿含一六.四四七)。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他們往往僅是為了一個很小的問題的爭執,動輒就結成一團,分成一派。

  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之際,馬鳴龍樹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內應運而興。

  到了佛陀涅槃后約一千年之間,由于無著世親以至清辨護法的唯識有的思想抬頭,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興起,又將大乘佛教分為顯密二教,把空有二宗,歸入顯教一類。

  這是印度佛教的大致情形。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最初沒有宗派的門戶之見,后來由于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對于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宗派的出現。

  中國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介的三論或四論宗,這是印度空宗的法脈,到嘉祥大師而集大成。同時依據小乘的成實論而有成實宗;依據小乘有部的俱舍論而有俱舍宗。依據涅槃經而成涅槃宗;依據十地論而成地論宗;依據攝大乘論而成攝論宗;由達摩西來,傳佛心印,而成禪宗;由唐代道宣專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據法華經的綜合與開發,至智者大師而成天臺宗;由玄奘大師西游歸來,據唯識論而成法相宗;依華嚴經的綜合開發,至賢首大師而成華嚴宗;自慧遠大師倡蓮社專修持名念佛,至善導大師而成凈土宗;最后由于唐代開元年間,西域來了善無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譯傳了密部的經法,而成立了密宗。

  這樣算下來,中國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來,由于各宗的相攝相抗,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涅槃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現在且把大小乘各宗與空有的關系,列表如下:

          ┌─成實宗─────────空宗
          │
     ┌─小乘─┤
     │    │
     │    └─俱舍宗─────────有宗
     │
     │
     │    ┌─三論宗(涅槃)─────空宗
  佛教─┤    │
     │    │ 天臺宗(攝論)─────空宗
     │    │
     │    │ 唯識宗(地論)─────空宗
     │    │
     │    │ 華嚴宗─────────有宗
     └─大乘─┤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 凈土宗─────────有宗
          │
          │ 禪宗──────────空宗
          │
          └─密宗──────────空宗.有宗


  從以上所介紹的宗派看來,可謂洋洋大觀,但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小乘不受重視,三論、唯識,已無人研究,密宗在中國只是曇花一現,唐武宗會昌五年的法難之后,密宗在中國消失,倒是流去了日本。中國的地理及社會背景,無法嚴格地要求戒律的遵行,所以律宗也是若存若歿地茍延殘喘而已;最盛的是禪宗,以致禪宗的六祖惠能之下,又分出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臨濟及曹洞二派發展得最盛最久,今日的中國僧尼,幾乎全部是出于這兩家的法脈而來。至于講說教理方面,僅有天臺與華嚴勉強維持而已。到了宋明之際,中國出了幾位主張禪凈雙修的高僧如永明延壽(唐哀帝天佑二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所以晚近的中國佛教,除了念佛與參禪,參乎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注一一)

  自清末民初以來,由于流落在日本的許多典籍,陸續地請回了中國,三論、唯識、律宗、密宗等,在中國已有了復活的現象,只可惜中國佛教近數百年沒教育,不培植人才,這一復活的機運,能否開發出來,尚待努力之中!

  除了中國,佛教在今日的世界各地,也都有著許多宗派。

  南傳上座部的泰國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區,分為黃教、紅教、白教、黑教等。

  日本的佛教,大致上與中國相似,而以凈土真宗及日蓮宗為日本佛教的特色。近人印順法師對日本佛教曾作如此評語:‘日本式的佛教,不是佛教化的家庭,是家庭化的佛教。不是在家佛教,而是變了質的出家佛教。’(海潮音三四卷七月號‘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這就是日本佛教的特色。

  最后,我要總結一句: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屬于支節的分門別類,而不是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將來,當可見到統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現。

  注十一:禪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別,不是理論的,乃就吾人所稟自然之理解,對禪所發揮之態度而言耳。故性質溫和者其言和,性質烈者其言峻,因其發言之和峻,禪風因之而變,其禪風之相異,即禪之派別相異。故禪宗之派別在教理的區別上不若華嚴天臺之明皙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8:09:35 | 只看該作者
唯識就是唯心嗎

不。唯識論雖以精神為主,但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客觀的現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連‘識’也無從可唯了。

  其實,若講哲學上的唯心論,除了唯物論,幾乎多可納入唯心論的范圍。比如培根、洛克、休謨等,算是主觀的唯心論,黑格爾算是客觀的唯心論,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論,詹姆士算是經驗的唯心論,柏格森算是直覺的唯心論,羅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論(這一唯心論的分類法見于太虛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

  總之,不論是那一種的唯心論,總要立出一個標本,作為他們立論的基礎,有了一個標本的偶像,就難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存疑的唯心論是比較開明的,但他們不能指出一個究竟的歸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

  至于佛教的唯識論呢,雖講‘三界唯識’,三界之內的萬事萬物,均由八識所變,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識的相分──現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眾生,三界唯識,是說三界之內的一切現象,是由三界的眾生各自的八識共同所變,也就是三界眾生的共業所變,這里所稱的八識,不僅是指的當下的心識,而是包括了無始以來的業力所薰的心識,由于業識的現行,便成了八識的相分,成了三界的現象,成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的世界,物質是由同界所有眾生的八識所變,眾生的相互為緣,也是由于同界眾生的八識互變。

  唯識論的宇宙觀,稱為‘賴耶緣起’,賴耶識是第八識的梵文音譯,意思是藏識,能夠含藏一切業種,當業種現行而感得的果報,便是唯識變現,這是從本體上著眼的。若從現象上著眼,便可稱為業感緣起,因為,八識所變的果報──現象,實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業力而來。若從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賴耶緣起也好,業感緣起也好,都不出乎‘緣生’的原則,唯有眾緣和合,才有現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教的基本原則,是緣生論。佛教的最終目的是一個‘空’字,因為不用標立任何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不會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為由緣生而歸結于性空──我固空了,法也空了,所以不會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學家,我字都空不了,法(形上的標本偶像)字,當然更加無從空起了,如果他們一旦真把他們自我執取的標本空去了,他們便會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為無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的唯識論,絕不是哲學的唯心論能夠相擬相比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賬號

本版積分規則 需要先綁定手機號

手機版|盛世收藏網

GMT+8, 2025-7-18 21:53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 中文字幕理论电影 | 2018亚洲男人天堂 |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2区 | 亚洲福利视频 |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 亚洲视频综合网 | 久久三级国产 |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com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 九九综合九九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毛片 | 国产小视频在线免费 | 激情五月婷婷小说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拍欧美视频 | 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 | 水蜜桃视频在线高清观看 | 久久久国产精品网站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婷婷激情五月 | 幽灵义庄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 综合色桃花久久亚洲 | 亚洲波多野结衣日韩在线 | 婷丁四月 | 天堂精品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 | 小蝌蚪视频在线观看国语版 | 免费两性的视频网站 | 六月婷婷激情 | 色五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