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在线视频精品一区-在线视频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视频免费-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盛世收藏網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查看: 1076|回復: 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信的佛教--圣嚴法師著述。(轉)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12:24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hpj 于 2014-2-20 17:14 編輯

圖片文字皆轉自網絡。[rose][rose][rose]

200910813585819019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6)

2009108135858190197.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14:01 | 只看該作者
自序

圣嚴法師著述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唯物思想是無神論的,佛教卻又堅決反對唯物論的謬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雖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歷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了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故到晚近以來,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竟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也以為佛教的存在,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尚未蛻化掉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據個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時代思想的要求,并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法師的一部分見解,想到了七十個看來淺顯而實際重要的問題,期能幫助讀者,略窺佛教的真貌。

  本書的主要物件,雖是尚未信佛的知識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們應當明白的佛教常識,故自菩提樹雜志連載以后,頗得好評,且有讀者希望早日單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訂。今承星云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熱心出版,謹此志謝。

佛滅紀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瓔珞關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15:23 | 只看該作者
再序

圣嚴法師著述

  本書‘正信的佛教’,初稿刊于民國五十二、三年間的菩提樹月刊。初版單行本問世,是民國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在迄今的十七個年頭之間,由于受到教內外及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有許多印經會及佛教關系書店,包括臺灣、香港、南洋等地,將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贈送結緣,亦有訂價流通,總計約十數萬冊上下。在我寫的二十多種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廣的一種。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華佛教文化館及天華出版社,同時再版,所不同者,文化館版加了附注十七條,印了三千冊,雖也訂價流通,多半仍是贈送。以如此長的時間,尚未被人遺忘,已經值得告慰,但以總發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暢銷書。由此可以了解,大家的讀書風氣還不夠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態度的人,依然不夠普遍。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學人身分,回國出席國家建設會議時,當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陳履安先生,很希望約我作數日長談,由他提出一百個現代知識份子對于佛教信仰及佛學理論方面常常遇到或想到的問題,請我解答,公之于世,我也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可惜,會后我又出國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夠抽出時間來實踐此一構想。故在新的百問未成之前,仍以本書的七十問,獻給讀者。

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十日圣嚴序于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17:16 | 只看該作者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并沒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釋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于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道釋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18:30 | 只看該作者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但眾生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于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于沒有見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19:58 | 只看該作者
佛陀是什么

佛陀,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譯。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覺。

  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約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后,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于圣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們明白,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后,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其成為佛陀的可能,因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唯一的甚來崇拜,也不承認另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1:06 | 只看該作者
宇宙和生命是哪里來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后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在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

  業,有個人單獨造作,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然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及‘不共業’的兩大類。

  由于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眾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數無量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于各類不同的無數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于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臺,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臺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上有許多的事物,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一切都是由于眾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萬差別。

  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萬差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于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2:08 | 只看該作者
菩薩怎么講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并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動物。薩埵是覺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后發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們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并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愿,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圣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圣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圣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3:22 | 只看該作者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并沒有分別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于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于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愿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布來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于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么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于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于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4:31 | 只看該作者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已在世界各處,漸漸分布開來。

  佛教,在佛陀入滅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間,由于佛教內部的意見不同,所以分成兩大派系,年長而保守的一派稱為上座部,年輕而新進的一派稱大眾部,后來上座部的,向南傳,傳至錫蘭,他們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語記錄經典,所以后來稱為巴利語系的佛教,另一派大眾部向北傳,雖沒有直接產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產生,卻在大眾部勝行的區域。

  這就是大致上的區分,其實,從佛教的史跡考察,最先傳至南方如錫緬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傳入中國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方北傳,小乘佛的勢力,更是事實了。

  大乘佛教的源頭,是在釋迦世尊的時代,但在佛滅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團的重視和宏揚,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復雜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興的時代要求,先后有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的搜及整理與宏揚發揮,才產生了大乘佛教,這是以印度古代雅語梵文記錄的,所以稱為梵文系佛教。

  中國佛教之傳入,是在東漢時代,相當于耶蘇紀元的出期。

  中國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轉譯成的。中國的佛教后來雖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經論也譯的相當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國都有譯本。

  經過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階段,乃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高僧輩出,中印交流也頻繁不絕。在那個階段,中國的佛教開了花也結了果,小乘大乘,一共開出十三個宗派,漸漸又被融攝為八個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凈土宗、律宗、禪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殘,以及社會環境的驅使,佛教便離開文化中心,進入山林之間,僧人自更自食,義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一枝獨秀。這在唐宋之間,尚有若干真修實悟的禪師,在簡單而樸實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許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種下了愚昧佛教的遠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與寺院雖多,但已沒有了靈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殼而已!不重教育,只顧依樣畫葫蘆地上殿過堂盲修瞎參,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沒有知識,自行且不知,那還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質,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間對于佛教也就愈來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來,總算由于楊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虛大師的倡導,以及印光、弘一、虛云等幾位大師和歐陽漸等的弘化,中國的佛教,已略有了轉機,唯因百廢待舉,舉不勝舉,故到目前臺灣的佛教為止,應革應興的佛教事業,尚在娃娃學步的階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國及高麗傳去(高麗是由中國傳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紀以后的事。故從本質上說,日本佛教是屬于中國型的,但自晚近個把世紀以來,由于接觸到了西洋的治學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學的成績,不但超過了中國,甚至已獨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鋒。因為日本的學者,既能利用中國佛學的全部寶藏,又能直接從梵文及巴利文中尋找根本佛教的原義,加上新的治學方法,便產生了揮煌的研究成果。雖然,日本佛教在解脫的修持方面,已遠不及南傳個各國的清凈和理想。

  在佛陀入滅之后第九第十世紀之間,印度婆羅門教的勢力抬頭,佛教受到無情的摧殘,佛教徒為了迎合當時的時風,便也采取了婆羅門教(現稱印度教)的梵天觀念,融攝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間的習俗、甚至有關男女的房中術等,也都混進了清凈的佛教,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應運而生,這也就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許多優點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們更加興旺的營養,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級信仰卻變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約在西元第十世紀的末業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雙重的摧毀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內消失了!可是,歷史的記載:自從佛教滅王之后的印度國勢,也就江河日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圖,再也不能統一了,直到西紀一九五○年時,才從英國人的統治下爭取到了自主的獨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現在已經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等的國家主權了。今日在印度境內的佛教徒,雖已得到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禮遇,自西紀一九五一年以來,已在顯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將近四萬萬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還很可憐,僅從十萬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萬的佛教徒而已。這是要緊的,因為有人控訴,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雖與中國略有關系,但其主要的輸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的佛教,雖然同樣是大乘,但是僅屬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蓮華生上師傳去,當時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確有靈驗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歡迎,由其蓮華生本人,是一位神跡卓著的高僧。蓮華生與于唐代來中國傳受密宗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位大師,同出于龍智菩薩的門下。蓮華生在西藏的教團徒眾都穿紅色衣,所以稱為紅教,但其到了中國的元末明初時代,紅教的喇嘛生活腐敗,教綱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師起來提倡律制的清凈生活,注重顯教的義理研究,大振宗風,德化全藏,因其穿黃色衣,所以稱為黃教。至于蒙古、尼泊爾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滅度之后的印度佛教,從大勢上說,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從佛滅后到三、四百年階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錫蘭等地為代表;第二期是從佛滅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階段,發展了大乘的顯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為代表;第三期是至佛滅后九百或一千年階段,開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為代表。所謂顯教,是偏重于義理的研究闡述;所謂密教,是偏重于儀軌的遵行、咒文的持誦,特別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說明,那末,第一期是聲聞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薩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應該是開出第四期人間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國,叔本華的思想,誰都知道,有著濃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奧義書,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開發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國、英國、比利時、奧國、蘇聯、以及美國、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蹤跡,但從發展上看,則以德國及美國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別是在美國,南傳的、北傳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動,但從歐美兩洲佛教文化的內容而言,南傳的佛教確已占著優勢,那是由于自西紀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間,先后被葡萄牙、荷蘭及英國占領了錫蘭,錫蘭的僧侶,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傳教的橋梁;大乘佛教對于歐美的貢獻,多是日本人的功績。近世中國在佛教文化的輸出方面,則遙遠地落在其他國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國內地的佛教跑快了幾步。雖然今日美國的華僑,信仰大乘佛,他們卻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6:11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基本教理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眾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為止,尚無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幾部是代表性的佛經,在中國之所以有許多宗派的出現,大體上是由于所宗經論的立場不同而產生。

  不過,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于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

  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種關系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夠形成為文章,能夠達到讀者的手里,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這中間的關系(因緣),看來簡單,實際則復雜之極;文字的來源及修養,知識的累進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運用,文稿的檢字排版及印刷,郵件的寄發及傳遞,最后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這種關系(因緣)的舉例,尚是粗淺而明顯的,若要更進一步的考察,每一個關系的單元上,也都連帶著許多的關系,這種關系連帶關系的現象,便是因緣。事物的出現,是由于因緣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7:36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根本教條

從原則上說,佛教并沒有甚么教條,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并且要戒作惡也戒不去行善,現在列表如下:

      ┌不殺生──離殺生─救生┐
      │           │
      │不偷盜──離偷盜─布施├─身三業┐
      │           │    │
      │不邪淫──離邪淫─梵行┘    │
      │                │
      │    ┌離妄語─誠實┐    │
      │    │      │    │
      │    │離兩舌─和諍│    │
    五戒┤不妄語─┤      ├─口四業├─十善業
      │    │離惡口─愛語│    │
      │    │      │    │
      │    └離綺語─質直┘    │
      │                │
      │    ┌離貪欲─清凈┐    │
      │    │      │    │
      └不飲酒─┤離嗔恚─慈悲├─意三業┘
           │      │
           └離邪見─正見┘

  總之,佛教對于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范圍之內,盡量不作,否則,就要盡量去作。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過,佛教是開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為,雖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無心犯戒,雖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結果縱然沒有破戒,還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強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樂,雖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凈。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應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28:59 | 只看該作者
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原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后,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30:29 | 只看該作者
佛教對于煙酒帾齤搏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中并無戒煙的規定,甚至為了防止熱帶性的疾病,佛陀也準許比丘吸煙,但為了風俗及威儀的理由,中國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張吸煙的。不過,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飲酒的本身并非罪惡,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飲酒之后,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根據這一觀點類推,佛教也不容許染上鴉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帾齤搏,根本是勞神喪財與敗家喪志的東西,故在佛經中嚴格禁止(長阿含善生經),同時,帾齤搏的本身即是一種欺詐的行為,甚至因此而能犯殺人、竊盜、誹謗、惡口等罪,所以佛教是嚴禁帾齤搏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31:17 | 只看該作者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不。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夠解脫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脫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脫道為依歸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雖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凈居天,再證四果阿羅漢,就入解脫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證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脫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為了化度眾生,菩薩隨類應現,到處化身,經常是化現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薩中,除了地藏彌勒之外,多數是現的在家相。印度的維摩居士及勝蔓夫人,都能代佛說法,但他們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團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揚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內倫理制度的理由。說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體上說,出家的重要;從作用上說,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卻不是必須出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發表于 2014-2-20 17:3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32:15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于出家的生活而設。

  至于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在等級之中,任一等級乃至異類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薩戒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33:07 | 只看該作者
怎樣成為一個佛教徒

基督教的新舊各種教派,無不重視洗禮,經過洗禮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這與印度外道以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惡的迷信行為相似。(注一)

  不過,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為佛教的教徒,必須經過‘三皈’的儀式,這一儀式的重要性,也像國王的加冕、總統的就職、以及黨員的入黨等,是打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所以這在佛教看得極其重要。否則的話,縱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沒有注冊的旁聽生,這對于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儀式,是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并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某,皈依僧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三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寶、依仰三寶,獲取圣潔而堅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從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三寶,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為皈依三寶。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養品:有一婆羅門勸佛至孫陀羅江側沐浴除罪,佛以不與取、殺生、妄語、心等告之洗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34:02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為什么要信仰三寶

是的,這是佛教最特殊的內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猶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靈(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為是無神論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當做神道來崇拜,也不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更不以為佛陀能夠創造萬物或赦免人類的罪惡。佛教看佛陀,如同學生看老師,老師能教導學生,能使學生改變氣質、充實知能、修養身心,卻不能代為學習,也不能代替升學。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純理性的,也是純倫理的。佛教對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對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報恩的情懷。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決不會是為了避禍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雖能藉著祈禱的心力感應而產生神跡,但那主要的還是祈禱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業現前,縱然祈禱,佛陀也是無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說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習慧等的行為,便可以改變往昔的業力,或者重罪輕報,或者輕罪消除──因為業力的現行受報,也像種子的發芽生長,需靠助緣的促成,同樣一粒種子,遇到陽光、空氣、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長得快長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這些助緣,乃至沒有這些助緣,種子便會長得緩慢減弱乃至根本不能發芽了。佛教看善惡因果的造作與受報,也同這個道理一樣。所以佛陀的崇高偉大,不是由于造物與赦罪(根本無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觀念,是由神權毒菜(河蟹)的混合產物),而是由于佛所親證的解脫之法,并且將此解脫之法說了出來,供給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脫,乃至可跟佛陀一樣,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們,往往不愿自稱為佛教徒,寧可自稱為三寶弟子。因為,佛教的發明者雖是佛陀,佛教所重視的,與其說是佛,倒不如說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脫,法能夠使人自行解脫。崇拜佛陀,是為崇拜佛陀修證說法的恩德,佛陀經過三大無數劫的長期修行菩薩道的結果,親證了解脫之法,親證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給我們奉獻了出來,所以,這一恩德的崇高偉大,要比世間一切恩德的總和更加崇高偉大到千百萬倍──何止千百萬倍?簡直是無法比喻也不可思議。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須仰賴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薩僧(如文殊、彌勒、觀音、地藏等),有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的羅漢),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凈自修正法并能說法度眾的比丘及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覺解脫之法,傳流傳布傳授給了我們,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無量。

  弘揚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樣可以。住持佛法,則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謂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間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樣見到一個佛弟子,見到出家的,就會連想到佛教,見到在家的,就不會產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說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正因如此,佛教尊稱佛法僧為三寶,主要的是有離苦得樂的法寶,法寶是由佛陀所證所說,由僧能持能傳,所以也都稱之為寶。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皈依的中心,佛陀滅后,佛教則以僧團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寶,是為要學法寶,要學法寶,需由僧寶作良導──包括思想的傳授及行為的影響。所以佛陀滅后的佛教,供養三寶的物件,乃是偏重于僧寶。又因為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的緣故,特別重視正法的流布與皈依,僧人的生活行為是他們個人的事,只要他們的見解正確,能夠開演佛法,縱然破了禁戒,仍該接受俗人的恭敬供養──這是倫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學的老師未必受過大學的教育,大學畢業的人,總不能否認小學時代的老師。

  因此,對于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崇拜佛寶是由于法寶的理由,又為了法寶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寶。崇拜菩薩,也是敬僧的一種。對于圣僧大菩薩及阿羅漢,固然要恭敬供養,對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說法者,也要恭敬供養,乃至不持凈戒但有正見能說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養(要緊的是要有正見能說正法)。事實上,在去佛世已遠的時代之中,圣僧很難遇到,敬僧的物件,當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眾,經中也說供養凡夫僧與供養圣僧無異,同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寶兩字即可概括無遺,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寶。對于僧寶的信仰,在佛陀時代,乃至迄今的泰緬錫蘭等國,根本視為當然的事。但在中國的佛教,敬僧的觀念,始終未能形成普遍的風氣;由于僧尼素質良莠不齊,一般所敬的出家人,僅是少數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學,下焉者是把高僧當做神道來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風氣,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虛偽作怪,以期博得低級的神道式的崇拜。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觀念,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會如此的。(注二)

  注二:易經觀卦之疏云:‘微妙無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見,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神道。’

  易經觀卦云:‘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惑,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于 2014-2-20 17:35:04 | 只看該作者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的弟子。

  雖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殺生、飲酒。同時,也將上列的這些行業稱為惡業邪業或不正業。但是,住于海島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漁不能生活;住于山區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獵就要挨餓;貧困的婦女,如果除了賣淫、賣笑、伴舞等,就不能從事其他的職業來謀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經營屠業或酒業,自己也只學會了屠業或酒業的謀生技能。如果由于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們首先放棄了原有的行業再來信佛。不過,當他們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夠設法改業的話,佛教是會積極地鼓勵他們的。因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勵大家都能從事于善良而正當的職業。何況那些行業的本身就是一種罪惡,不受戒者,雖無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質的罪過。

  萬一由于各人實際狀況的原因,無法改業的話,佛教也不以為他們是破戒。因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僅是皈依三寶。受戒持戒,雖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強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沒有受戒,當然無戒可破,也沒有破戒的罪過。如要受戒,受戒的機會,隨時都在等待他們,五戒之中,能受幾戒就受幾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隨時舍戒,舍了戒再作惡業,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寬大。雖然不能受持最起碼的五戒,只要能對三寶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種下了將來必可成佛的善根,何況是皈依了三寶?皈依三寶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會拒絕任何一個愿意信仰的人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賬號

本版積分規則 需要先綁定手機號

手機版|盛世收藏網

GMT+8, 2025-7-18 18:35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综合 | 伊人精品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男女视频免费网站 | 日本一本草久p | 伊人国产精品 | 五月天丁香婷婷开心激情五月 | 黄色福利影院 | 亚州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一 |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欧美黑人性色黄在线视频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四虎免费永久网站入口 | 美女隐私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大片天天免费看视频 | 欧美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美女福利视频 |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精品视 | 大量精子注入波多野结衣 |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 播五月 | 五月天丁香综合 | 五月婷婷丁香网 | 日韩高清性爽一级毛片免费 | 亚韩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高清电影 |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 亚洲综合激情六月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