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真自賞尋寶記(二十四)“大清光緒年制”湖藍釉碗(紫清山房主人)) ^6 K {+ \2 {5 L/ r9 t! M+ }
% f* [. T, H) n+ P( c3 ]" x, h
: N: |0 F2 Q5 c$ ^2 i E7 M2 \ 吾于古瓷一路,時存恐懼,概因形制繁多,真贗難辨,終不得法,不入門也。官窯瓷器,更不抱幻想。
' T9 {4 F! `5 _- P/ o 一冬日午,虎弟引路,至一收藏好友家中,欣賞其多年之藏品。好友張弟,亦從古董發家,初為藏家搜羅古物,披風瀝雨,換得溫飽而已。日久,張弟于諸多古物中撿拾品相較好,或帶題款之物密藏,又經高人指點,大浪淘沙,終積攢藏品二十一件:瓷器五件,銅器十件,古玉六件;
: F _$ o: u$ t* y8 B3 H- f/ G( q4 M" h J/ z
' `, c+ L- o0 J0 A5 Y 吾于張弟藏品中,獨對單色釉碗愛不釋手。該碗品相完好,外掛湖藍釉,釉色肥厚,胎體雪白如玉,底款“大清光緒年制”,楷書款,書體似顏柳,峻峭飄逸,底部一圈火石紅,略有蟹爪紋;因濰縣做官者眾,張弟又收自城內老戶,初判清代晚期官窯出品,乃御賜之物乎?且待行家掌眼。3 B' |0 @; h O1 d. Z
" F5 s f5 z: u5 a% h
3 j' Q# m; P- o& f$ w4 T- ?" \ n相關資料:8 s. z O" [* h, V5 f" \
1644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三件大事:明朝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大清定都北京。此后,清朝經歷康、雍、乾三代盛世。至乾隆后期,有史學家稱之為“落日的輝煌”。大清一朝,開始由盛而衰,到了光緒年間,暮氣沉沉。中國古代瓷器,經宋、元、明,屢創輝煌,至“清三代”,到達另一個高峰。清嘉慶以后,瓷器藝術日暮西山,一代不如一代。光緒年間所產瓷器,卻令人耳目一新,當刮目相看。一些古瓷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封建社會回光返照在藝術上的反映。$ H Y( T: E1 U/ D
! w. @. u% ^$ |4 I; T2 c( b
+ \& B' F. e6 ]5 k2 S: p 光緒為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時期出產的瓷器,多姿多彩。如龍的形象,清中期以后,龍即不斷出現在瓷器上,至光緒年間,則大量出現。這時期的龍,一改往日神圣不可侵犯,少了些威嚴、呆板,使龍仿佛從深宮走進平常生活,似乎還有些可愛。另外,瓷器中還不斷出現外國人生活的場景,且“洋味”十足。這時期仿古瓷器也大量出現,如仿宋五大官窯瓷器,不少作品技法高超,幾可亂真。無論是青花、粉彩瓷器等,無不造型生動、胎體堅硬、釉色溫潤、韻味十足。, {5 Z& s6 U, X5 W( `
T I* K5 ]; T* j/ c$ s5 s$ C
% \. R' p* H- W) V# J. B4 b 探討光緒瓷器為何絢麗多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1840年,大清帝國在英國船堅炮利的攻擊下,被迫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隨后,“洋風”吹來,吹進這古老、塵封已久的帝國大門。此后,有關西洋體裁的作品,不斷出現在“中國制造”瓷器上。至光緒年間,不僅“洋風”仍吹,同時科舉被廢,新學誕生。實際上,中國的單一文化,已漸漸融入多元文化。這一切無不對瓷器藝人的思想及創作產生重大影響。
- X+ {8 E; \, D' v5 W$ ~) j; @( u, b- `' w8 a" j: A
! `, h2 G8 W, {; l. L. N 光緒時期,瓷器藝人創新意識有所增強,在繪畫題材上,在釉色處理上,無不追求藝術境界。這里所說的創新,實際上是“復古”。工匠們有感于嘉慶以后瓷器藝術不斷走下坡路,深為惋惜。一些有所作為的工匠,紛紛仿效明代青花、“清三代”青花的藝術效果,制作上精益求精,往往在器底寫上“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就是明證。大量仿宋代的單色釉瓷器,之所以仿得惟妙惟肖,亦出于工匠們的責任感。反映在一件光緒時期“三星老人”青花瓷碗,很有特色。有關“三星老人”的制品,是個傳統體裁,但光緒時期工匠們追求藝術效果,使之造型端莊,青花釉色純正,細看,頗有些康熙瓷的味道。這一時期,洋人不斷進入國內,大量購買中國瓷器,把中國瓷器帶進帶出,造成瓷器需求量上升。這也是光緒瓷器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 `* ^: v$ |) P$ Q1 n8 {2 R* j+ J/ P/ V; t1 q)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