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真自賞尋寶記(四十四)雍正霽紅釉膽瓶
) I! n/ z+ ]' C% j! X! Z& C+ {7 z
; p+ M$ T" I8 |! J( ?1 B
據考證,北宋時期鈞瓷,開創了以銅為呈色劑燒制紅釉的先河。隨后在元代,又出現了釉里紅。然而,由于銅呈色時對溫度要求極為敏感,只有在1290°~1300°之間,充分把握瞬息萬變的特定燒成氣氛,才能呈現出殷紅如血的鮮紅色,因此,宋代的鈞紅和元代的釉里紅,都無法充分燒制通體鮮紅的高溫紅釉。' O0 j0 q, F0 S/ \' ?
9 @3 i. l, T8 `( w6 _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將中國陶瓷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巔峰。大明永樂、宣德年間,為了滿足皇帝對紅釉鐘愛,景德鎮御窯廠匠來如織、窯火連天,甚至留下“翠蘭投火祭紅”的凄慘傳說。最終,在御窯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創燒出有著紅寶石般光澤的“霽紅釉”。 從此,霽紅就成為皇家御用的重器,僅供帝王使用。* d v! ^; G* f$ r6 W
& {: F* {; I K4 h% f- C 霽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全部由御窯燒制,民窯不許生產,如果違犯此規,嚴重者甚至有殺頭之罪。為了保證了皇家對霽紅釉瓷器的壟斷,御窯廠生產的霽紅釉瓷器即使有殘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紅不得流入民間。
6 [& ?; W* r5 ~9 c 宣德朝時,霽紅質量達到了頂峰,其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寶光內蘊,釉色之美絕世無雙。
0 }, Z) \9 j% f: O2 r/ G; \& V遺憾的是,由于燒制極難,明宣德以后,御窯廠極力想再燒制霽紅卻屢屢失敗,終明一代再無“霽紅”出現。 明末著名收藏家項元汴在《歷代名瓷圖譜》中感嘆:積紅其色艷若朱霞,真乃歷代名瓷之首冠也,今雖懸千金購求亦不可得矣……。. ^0 w0 ?8 z7 _! p0 G
如今,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的霽紅器物,絕大部分都是由故意打碎的殘器拼接而成,大量考古資料,都證明了霽紅無以倫比的尊貴與珍稀。* O2 F( ~ X! }: _( @
! {9 T0 Z3 s& {# k4 C0 R
清代人在《景德鎮陶歌》里也專門記述了燒制祭紅的困難:“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歷代皇帝都以國家財力作為支持,但這種殷紅色的瓷器依然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珍稀難得。而且據史籍記載,正德、嘉靖、隆慶年間,“祭紅”還一度瀕于失傳,無法燒出。
/ I( f3 }& h/ D. a0 N- U
$ `/ D. T3 C8 R Z- X 清雍正時, 皇帝對霽紅極為喜愛,對其復燒極為重視,為提高其呈色質量多次下旨監督。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記事雜錄》記載: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磁盤邊五塊。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燒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爾將此破磁發給年希堯去,著伊照此破磁釉水燒造,欽此。”) ^9 {( W `& C. F! L5 |& h* v
雍正霽紅釉是在康熙郎窯基礎上,經過雍正皇帝的親自督辦,以及年希堯、唐英等共同努力,終于復燒成功。雍正朝霽紅色澤較為潤澤艷麗,有的釉表有橘皮紋。但存在釉色濃淺不等的工藝缺陷,部分有深褐、正紅、粉紅甚至蘋果青等色。* q8 ^7 H/ S: r, f
. h& D9 M% B9 \# T- L$ ^! Y
東弟精擅瓷器,青銅與字畫,藏品精,至美者秘不示人,關扉把玩,樂在其中。近年來,單色釉瓷器收藏之風初現,官窯幾不多見,民窯精品亦難尋矣。該霽紅釉膽瓶,東弟收藏多年 ,當出自民窯,器型周正,釉色肥厚,歷經數百年無瑕疵,亦難得也。
1 n' D& p+ N# w, T- y; l+ q0 `8 J |
|